登录 | 注册
中华老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老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淺談老氏祖先的早年活動範圍 已阅:1254 / 回复:0(楼主)

chinesemahan

談過老姓的來源後,想說說與老姓祖先的早年活動範圍。

黄帝的时代约活动于距今4700年前后的百年间,只相当于新石器时代(约8000~4000年前)的晚期。黄帝的建国版图,在先秦著作中,主要见于《竹书纪年》和《庄子》。《竹书纪年》说:“贡傍轩辕氏,元年帝即位,居有熊。”有熊是黄帝的根据地和大本营。围绕有熊,黄帝登具茨山、崆峒山(在今河南西南),到过襄城、洞庭湖、阪泉(扶沟,一说在河北涿鹿县)、涿鹿、赤水、昆仑山等地。它是以河南新郑为中心,北到河北,西至昆仑,南到两湖。南北相去约1500公里。到了汉代,司马迁《史记》记述黄帝活动范围,东至于海,西至崆峒(即甘肃陇右),南达长江,北至釜山。南北东西皆约1500公里。

陝北黃帝陵一帶。我們曾提過,黃帝陵周圍暨黃陵縣境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有48處,多數屬於仰紹文化遺址,即黃帝時代的文化遺址。可見,現時的黃帝陵所在的文化歷史十分遠古。2009年,文物工作者在位於黃土高原腹地的黃陵縣店頭鎮進行文物普查時發現一條古道。該條古道未見史料記載,其規模和工程量的堂皇浩大遠超過古代民間道路。有關專家認為,可能與古代黃帝陵祭祖有關,也有可能是某一時期的官道。

顓頊封于高陽(今河南杞縣東)。杞县城,古称「雍丘城」,是杞国的都城。杞在这里立国1000余年,它在这里留下许多文化足迹。在杞县境内有众多的夏、商、周文化沉积。《商代杞国文物考》说:「杞县属各代黄河泛滥区,但近年来考古工作者仍在杞县段岗、牛角岗、西伯牛岗、竹林、白畅岗、鹿台岗等地发现有不少的二里头文化和商文化遗址。特别是朱岗遗址西距雍丘城约2公里,是一处二里头文化和商代文化遗存,说明这里是夏人和商人活动的地区,应当就是或至少部分应是杞人在这里留下的物质文化遗存。」

宋國封地在今睢陽縣(今河南商丘一帶)。1975年至1976年,豫东考古调查时发现了永城县王油坊遗址,1977年作进一步发掘,清理出龙山文化晚期的房基11座,灰坑25个(2个属于商代),东周墓葬14座,出土大批陶、石、骨、蚌、角质器具。它的重大发现在于,我们4000多年前的祖先已开始用石灰涂抹房子。1977年发掘的柘城县孟庄遗址,发现了夯土建筑的房基9座,发现了商代草编鞋子的鞋底和陶文遗迹等,这说明我们商丘的祖先已有了穿鞋子的文明习惯。1995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发现的山台寺遗址,在一个祭祀坑里,发掘出9头整牛和1个鹿头的骨架。这一发现,使山台寺的龙山文化遗址与殷商文明搭上了密切的关系,也有力证明了古老的商丘即是中华先商文明的发祥地。中美联合考古队自1991年以来的10年间,在睢阳区归德古城南关一带多次发掘考察,最后认定了西周宋国都城遗址。该遗址距今3000多年,位于明代归德古城周围。考察表明,现存的归德古城只占据宋国都城的东北一角,全城约10.2平方公里,相当于现存归德古城的10倍。

宋戴公之孫,被封到老桃(今山東濟寧北桃鄉城)作食采之邑。當地沒有任何有價值的考古發現;在濟寧則發現有萧王庄汉墓,該漢墓位於济宁市北郊肖王庄附近,兀立着四个土眆,经勘查分析,这些土眆均为汉墓,应是东汉任城国王或其后妃的陵寝。該墓於1977年山东省公布为第一批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資料稱,老姓的郡望是屬河南雁門郡。雁門郡,戰國趙置,秦因之,今山西舊代州甯武之北部、及朔平南部、大同東部北部皆其境。歷來為中國北方的軍事重鎮。西漢置廣武縣,東漢時為雁門郡治。漢亦為雁門郡治善無,在今山西右玉縣南,後漢移郡治陰館,在今山西代縣西北。三國魏移治廣武,在今代縣西十五里,後魏移治古上館城,即今代縣治,隋廢為代州,,廣武縣改名為雁門縣。金時郡廢。金後期,為蒙古佔領,省雁門縣入代州。清雍正年間升為直隸州,1912年廢州改稱代縣。現隸屬於忻州市管轄。代縣於1994年被定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從上述提及的地理位置來看,老姓的祖先活動的範圍,一是位於西、陝北至河南一帶,尤以河南商丘為重要的活動據點;一是位於山東。

資料來源:取材自互聯網上的資料。


作者:chinesemahan (2009/12/6 22:56:10)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38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38)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老氏论坛  执行时间:2,868.2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老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