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mahan 我們曾介紹過,老姓的祖先活動的範圍,一是位於西、陝北至河南一帶,尤以河南商丘為重要的活動據點;一是位於山東。 有人說,到了宋代以後,老姓之人在珠三角一帶以南海、佛山、順德居住爲多,廣州也有。其中,現時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沙頭鎮世老村是老姓最集中的一個地方。 這裡便出現了一個民族學的問題:老姓的族群是從何來的呢? 如果根據我們討論的資料,老姓的祖先活動的範圍,一是位於西、陝北至河南一帶,尤以河南商丘為重要的活動據點;一是位於山東。現在主要出現的地方是在珠三角。換言之,在過去漫長的數千年中,從約4800年或約2700年之間,老姓的先人從中原或山東,一路南遷至珠江三角洲。 有一個老姓族譜版本記載:老姓的族群是輾轉從河南至江西經粵北南雄珠璣巷來到廣東。 如果這種說法的可靠的話,這種遷徙的路線跟歷史上客家人的遷徒路線的基本上是吻合的。大家可以先不必要去爭論究竟老姓是否客家人的問題。 客家先祖原本居住在北方,後來搬遷到江南,分住贛、粵、閩、湘、臺、瓊諸省,並逐漸散及國外,漫布全球。 參考客家人的歷史,客家人有五次大遷徙的說法(不同的學者對歷史上有多少遷徙及遷徙的路線有不同的說法,這不是本文要討論的範圍。)客家人的大遷徙,根本就是中華民族的大遷徒。 第一次大遷徙:發生在西晉末年,由於統治階級的腐敗,民族矛盾的尖銳化引起永康元年的「八王之亂」,繼之又在永嘉年間(即西元307~313年)爆發了各地人民反對晉王朝的戰爭。不堪奴役的漢人大舉南遷,他們由中原經河南南陽,進入襄樊沿漢水入長江遷向湖北、安徽、江蘇、浙江一帶:朝東則由九江到鄱陽湖,或順贛江進入贛南山區。其前鋒已抵達今之梅州大埔。 第二次大遷徙:發生在唐朝「安史之亂」後,戰亂所及唯有贛東南,西南和粵東北「比較堪稱樂土」,於是各省客家先民的大部分,由江州溯贛江而上,來到今天的贛南、閩西、粵東北的三角地帶定居。這次南遷,延續到唐後的五代時期,歷時90年。 第三次大遷徙:發生在北宋都城開封於西元112年被金兵攻佔後,宋高宗南渡,在臨安(今杭州)稱帝,建立南宋王朝。隨高宗渡江南遷的臣民就達百萬之眾。此時,處於黃河流域的漢族人為躲避戰亂又一次渡江南遷。早先遷入此地的客家人,為尋安寧的生存環境,又繼續南遷,進入粵東的梅州、惠州一帶。 第四次大遷徙:客家第四次遷徙原因有兩個:一是滿族入主中原的影響。有隨鄭成功到臺灣的;有向粵北,粵中,粵西搬遷的;有的則到了廣西、湖南、四川。二是客家內部人口膨脹。適逢清政府於康熙年間發起了「移湖廣,填四川」的移民運動。於是,由中原移居兩廣兩湖的漢民,便大量入川。 第五次大遷徙:發生在清朝咸豐、同治年間,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從1851年到1864年,輾轉征戰長達十五年之久。在此期間,粵中地區發生了持續12年土客械鬥,清政府為解決土客之爭,特劃出臺山赤溪地區用以安置客家人。客家人開始了又一次的大遷徙,遷到海南,遷到廣西,甚至漂洋過海到海外去謀生。 老氏一族也可能跟随民族的大迁徙,从北方转移至南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