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mahan 在夏代考古发现中,最具突破性的在二里头发现夏朝最晚的都城。 《汉书•地理志》河南郡偃师县条下有一条班固注释:「尸乡,殷汤所都」。后来,考古学者在洛阳盆地的一片麦地里,发现一处名为二里头遗址,该遗址被称作「华夏第一都」,迄今可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在近4000年前,这里曾经出现了一座气势恢宏的宫殿建筑,宫殿四周有整齐宽阔的大道,周围生活着两万多名的居民,其规模足以傲视整个东亚地区。经过3000多年的风雨飘摇之后,二里头最终化成了掩埋地下的一抔黄土。 二里头遗址位于今河南偃师境内的洛阳盆地中,为中原文明的腹心地区。盆地内是广袤的平原,自古被认为是「天下之中」,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帝王建都之所。二里头遗址就坐落于洛阳盆地东部、古伊洛河北岸的台地上,其西距汉魏洛阳故城约5公里,距隋唐洛阳城约17公里,其东北6公里处是偃师商城。遗址背依邙山,南望嵩岳,前临伊洛,后据黄河,地理形势十分优越。 二里头遗址最早于1959年发现,经过考古发掘40多年的持续发掘工,出土了中国最早的大型宫殿建筑群、最早的青铜礼器群、最早的铸铜作坊......。学术界经过数十年来的研究和探索,二里头文化很可能属于夏文化,年代在公元前19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间,二里头遗址很可能就是夏都之一。 1961年,考古人员开始发掘1号宫殿基址。1号宫殿建筑基址平面略呈正方形,东西长108米,南北宽100米,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中部偏北有正殿,四周有150多间廊庙,南大门有三条通道,四间守卫室,中间为庭院,整体巍峨壮观。 遗址还包括四个自然村,地下普遍堆积着文化层。发掘出来的文化遗迹有宫殿建筑基址、平民居住址、手工业作坊遗址、陶窑、墓葬和窖穴等﹔出土的器物有陶器、铜器、玉器、象牙器、骨器、漆器、石器、蚌器等。其中, 考古人员在遗址发掘出几个「中国之最」,包括:最早的城市道路网、最早的宫城、最早的车辙痕迹、最早的绿松石器制造作坊,以及堪称「超级国宝」的早期龙形象珍品--大型绿松石龙形器。 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它应是夏王朝最后的都城,由于尚未发现当时的文字,这一问题仍是待解之谜。 考古人员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数座贵族墓。其中一座身份较高的贵族墓。墓葬正式清理前,已可确认其属于二里头文化早期(第二期)。自1959年首次发掘以来的40余年间,二里头遗址出土青铜器的第二期墓葬仅发现过1座。其余数座贵族墓的分布,间距相近,方向基本相同。尽管多遭破坏,这些墓葬还是出土了不少随葬品。这是二里头遗址发掘40余年来首次在宫殿区内发现的成组贵族墓。成组高规格贵族墓埋葬于宫殿院内的现象,对研究这一建筑的性质和二里头文化的葬俗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中,一座编号为3号墓,是这些墓葬中最接近3号建筑基址中轴线的一座,它的规格很可能高于以往在宫殿区周围甚至它近旁发现的同类墓。3号墓葬为近长方形的竖穴土坑墓,墓的方向接近正南北向。在揭开墓葬上面所叠压的路土层后,我们得知这座墓的长度超过2.2米,宽度达1.1米以上,残存深度为半米余。该墓是属于迄今已发现的最高等级的墓(我们目前还没有发现王一级的墓葬)。 二里冈文化时期的大灰坑打破了墓的西南部。墓主人侧身直肢,头朝北,面向东,部分肢骨被毁。后来经体质人类学家鉴定,墓主人是一名成年男子,年龄在30~35岁之间。墓底散见有零星的朱砂(这种红色矿物质是二里头贵族墓中的常见之物,一般认为应与宗教信仰有关,同时是身份等级的标志物),没有发现明确的棺木痕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