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mahan 二里头遗址墓内出土随葬品相当丰富,包括铜器、玉器、绿松石器、白陶器、漆器、陶器和海贝等,总数达上百件。玉器和海贝这类远隔数千里以外的珍罕品出现于贵族墓中,是一件颇耐人寻味的事。通过有序地清理着3号墓室,在墓主人的骨骼显露之前,已经有一些靠上的器物开始露头,其中包括细小的绿松石片。绿松石片从墓主人的肩部开始,直到胯部一带,断续分布,总长超过70厘米。2004年夏天,专家李存信开始经过一番努力清理后,一件大型绿松石龙形器逐渐「游出水面」。这件龙形器放置于墓主人的身上,由肩部至髋骨处,与骨架相比略有倾斜,头朝西北,尾向东南。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每片绿松石的大小仅有0.2~0.9厘米,厚度仅0.1厘米左右。绿松石原应黏嵌在木、革之类有机物上,其所依托的有机物已腐朽,仅在局部发现白色灰痕。全器整体保存较好,图案清晰可辨,仅局部石片有所松动甚至散乱。由铜铃在龙身之上这一现象看,可以排除龙形器置于棺板上的可能。又据以往的发现,铜铃一般位于墓主人腰际,有学者推测应置于手边甚或系于腕上,联系到墓主人侧身,而绿松石器与其骨架相比上部又略向外倾斜,这件龙形器很可能是被斜放于墓主人右臂之上而呈拥揽状。绿松石龙形体长大,巨头蜷尾,龙身曲伏有致,形象生动,色彩绚丽。龙身长64.5厘米,中部最宽处4厘米。龙头置于由绿松石片黏嵌而成的近梯形托座上。托座表面由绿松石拼合出有层次的图案,多处有由龙头伸出的弧线,似表现龙须或鬓的形象,另有拼嵌出圆孔的弧形纹样。这一大型绿松石龙形器,其用工之巨、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中国早期龙形象文物中十分罕见,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绿松石龙又成为解读嵌绿松石铜牌饰这一国之瑰宝的一把钥匙。 1976年,考古人员在钻探发现2号宫殿基址的同时,在其东侧钻探出一条南北向大路,当时已追探出200余米,因冬季麦田浇水而中止。2001年秋,我们循此线索继续追探,短短的几天里不断向南北推进,最终确认这条大路的长度接近700米,路的北端被晚期堆积打断,向南伸进新庄村,实际长度要更大。大路宽一般在10余米,最宽处达20米,参加工作的同仁戏称其已达到现代公路四车道的标准。这一纵贯遗址中心区的大路给宫殿区布局的探索带来了曙光。最后,确认这条大路的长度达300余米。 在探寻中心区道路网的同时,考古人员对宫殿区东部的大型宫殿基址群做了大规模的揭露。发掘确认在二里头文化晚期阶段,宫殿区东部分布着一组数座南北排列的大型建筑基址,2号宫殿基址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建筑遗存保持着统一的建筑方向和建筑规划轴线,布局上相当讲究章法。这组建筑基址的下面,还分布着若干相当于二里头文化早期阶段的大规模宫殿建筑,这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宫殿建筑群。考古人员认为,如果宫殿区围以垣墙,那2号宫殿基址的东墙有可能就是宫城城墙。 主持发掘二里头遗址是考古学者是赵芝荃。1928年1月生于北京,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班,同年分配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58年任洛阳工作队队长,1959年任二里头工作队队长,1983年任偃师商城工作队队长。1988年退休,继续在偃师工作队工作,1996年因脑血管病离开偃师商城工作队。赵芝荃的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夏商周考古,发掘的主要遗址有洛阳东周王城、偃师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临汝煤山遗址、永城王油房遗址等,对于夏代的纪年、新砦期文化、汤都地址等学术问题的研究颇有建树。着有《偃师二里头》、《洛阳发掘报告》等等。 赵芝荃认为,在二里头三期文化末,商人就已经把夏灭了,在偃师商城建都。商人灭了夏以后,偃师商城的文化就渗透到了二里头文化的四期。文献上也记载,商人灭夏之后,把宫殿毁了,宗庙还保留着,让夏人供奉、怀念他的祖先。这个宗庙一直沿用到与偃师商城一起毁灭。偃师商城的地理位置、年代、文化特色等都与《汉书•地理志》所载「尸乡,殷汤所都」相符合。 另一项资料称:郑州大师姑夏代城址位于郑州市西北郊的荥阳市大师姑村,2002-2003年由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发现并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通过发掘研究,目前已确认大师姑遗址为一处二里头文化中晚期的大型城址。城址由城垣和城壕两部分组成,总面积约51万平方米。城址在商代早期继续沿用。大师姑二里头文化城址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座二里头文化城址,它的发现填补了中国夏代城市考古的空白,为进一步研究夏代商代早期社会结构、深入探索中国文明起源提供了重要资料,对探讨夏代晚期夏商文化关系、夏商文化的交替年代等夏商考古研究中的重大学术问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该项目入选 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