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老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老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鹿邑微子家族墓与出土的河南殷系青铜器 已阅:1188 / 回复:0(楼主)

chinesemahan

周人取代商人后,用道德天命观来说服殷遗及其旧部,将解商民以倒悬为已任的周武王,在克商后首先要作的就是安抚商民、册继殷祀、表彰商贤,保存了商代氏族与社会的旧有结构和文化传统。「天命靡常,唯德是亲」的观念,是周人寻求巩固政权的立足点。

正是周王室这种怀柔政策,使得商代青铜文化在中原得以延续下去,在河南出土的周初青铜器中,除洛邑出土的周初殷遗中乍册祝史之器外,其它地域所出周初青铜器也是殷系器物占很大比重。而且在称谓、干支记名、族徽、器型等诸多方面直承商习。显然是殷遗民所作之器。

1997年,人们在鹿邑县太清宫发现的商末周初大墓。该墓平面形状为中字形,有南、北墓道。墓总长为49.5米,墓室长9米,宽6.63米,墓底距地表深8米。墓东、西、北有二层台,葬具为两椁一棺。墓主头北脚南,为60岁左右的男性。墓室南部殉葬8人,东西棺椁之间和东西二层台各殉葬1人,南墓道杀祭1人,总计殉葬13人之多,且多为青年男女,最小者10岁左右。这是近年来少见的周初殷遗大墓。墓主作为商末周初诸侯身份应无疑,,出土的青铜器物显示墓主规模相当诸侯一级。。

这座墓名长子口墓,所在的鹿邑县属豫东地区,地处淮河流域。这一地区在南、北、东、西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西周初年,这里又是中央王朝与淮夷势力犬牙交错的地带,因此,长子口西周大墓对于研究商周之际的社会变革,研究当时方国的历史、经济、文化及其中央王朝的关系等方面的情况,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数据。该项目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属河南省科技攻关项。

长子口墓墓底中部有殉人与狗的腰坑,这是商代葬俗的完整保留。墓内随葬品极为丰富,其中青铜器222件,有铭文者皆为青铜礼器,共计54件,有48件器物均为「长子口」自铭;玉器99件,原始瓷器12件,陶器200余件,加上贝币、骨器等总计2000余件,出土器物种类丰富。

其中,墓中出土有青铜器礼乐器的组合,特别是酒器的组合,与殷墟晚商墓葬的组合相同而更严谨。酒器中的方尊、方觚、方爵与安阳殷墟郭家庄160号墓出土的方形青铜礼器近似。从目前考古发掘的情况看,方形器多出于商代王室成员和高中级贵族墓中,是商代统治集团权力和身份的标志。在鹿邑墓中出现如此集中数量的方形器,说明墓主人作为殷遗贵胄的地位。

有学者将此墓认定为西周宋国开国君主微子启或其弟微仲衍之墓,依据有三,一是墓葬习俗与规格,太清宫西周大墓是带有两个墓道的中字形大墓,葬俗为殷式。且规格高于同期的周同姓诸侯晋、鲁、卫国君主; 二是墓地所在地理位置,在周王所封继殷祀的商王族子姓宋国故都南60公里,属于宋国地域。三是所出铜器铭文,此前隶定为"长子口",长、微二字自古有相混淆现象。而"子"之称,如为商代王族子姓之徽,就非爵姓和尊称。正因如此,鹿邑大墓的属商代王室贵族微子家族的说法,得到了很多学者的支持。
但也有研究者提出异议,认为长子口墓地虽属鹿邑,北距商丘不远,很可能与宋国有关。有学者认为墓主是宋国始封之君微子启,或继之为君的微仲衍,是有道理的,不过「长」字无法改释作「微」,墓主又明明名「口」,讲成微子、微仲都不妥当。
2001年一篇题为《长子、中子和别子》的小文(《故宫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6期),论证太清宫墓青铜器铭文里的「长子」一词意思是大儿子。墓主在铭文中自称「长子」,是对他所祭祀的「文母乙」而言。墓内没有祭祀墓主父亲的铭文,看来作器时其父仍然在世。
而这个名「口」的墓主是谁的长子,他的父亲是什么人呢? 查《史记•宋世家》,微子启本来是商王帝乙首子(大儿子),纣的庶兄。周成王时周公奉命平三监之乱,「乃命微子开(启)代殷后,奉其先祀,作《微子之命》以申之,国于宋……微子开(启)卒,立其弟衍,是为微仲。」
有人认为,微子启未立的嫡子,夹的父亲,就是太清宫墓的墓主「长子口」。他是微子启的长子,其母系「文母乙」,子即夹。

当纣继帝乙为商王,当时年龄尚少,他在位据殷墟甲骨文和金文至少有25年。微子启比纣年长,成王封他为宋君时年龄已经很大,长子先死,并有名夹的孙子,是很自然的。微子启为宋君的年数不会太多,否则仲衍也来不及嗣位了。由此推算,作为微子启长子的口,死时必在周初,离封宋不久。这同太清宫墓可呈现的年代特点是相符合的。


作者:chinesemahan (2011/1/23 12:30:44)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0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10)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老氏论坛  执行时间:656.3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老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