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mahan 黄鹤鸣烈士(?-1911),又名觚,广东南海(今广州市)人。家境贫寒。13岁时在十八甫联泰学习机器,艺成后服务于增步制造局。旋赴香港、新加坡,自设一小机器厂。嗣受外侮刺激,痛感祖国备受欺凌,又受南洋革命风潮影响,遂弃所业从事革命,并于1908年加入同盟会。 1906年4月6日,孙中山在新加坡侨领张永福的别墅晚晴园成立南洋第一个同盟会分会。晚晴园早期名为「阴珍庐」,早年营建这座巴拉甸式两层楼独立洋房的主人是名姓梅的富商,19世纪末。当时由橡胶业巨头张永福为他的母亲陈宝娘女士买下的一幢独立洋房。晚晴园坐落在新加坡大人路,占地 1800 多平方米,已有百年的历史,是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先生在南洋进行革命活动的重要基地。自此,新加坡不只成为同盟会的区域中心,并且把革命的势力向东南亚国家如马来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辐射出去。名列「四大寇」的尤烈,曾与新加坡侨领陈楚楠、张永福合作创立《图南日报》(1904-1905)与《中兴日报》(1907-1910),宣传革命。1907年和1908年时,新加坡当时成了革命派和保皇派意识形态交锋的战场。 根据东南亚一位研究辛亥革命的研究人员刘崇汉所搜集的一份初略统计,从1906年至1911年间,马新两地的同盟会有13个分会,但却创办了至少73间书报社,当时尚未归属马来半岛管辖的婆罗洲砂拉越,也有一个同盟会分会以及一间书报社! 从1908年中开始,新加坡已经取代香港和河内,成为革命人士逃难的中心。当年秋天,孙中山召集革命党人在槟榔屿召开大会,图谋再举。计划制订后,黄兴、赵声、胡汉民等人先后返抵香港,策划起义。南洋学者张少宽考证,会后共筹军饷47600余元,为黄花岗起义,提供了有力支持。 1911年1月黄兴、赵声等在香港成立统筹部,向海外华侨募集经费,选拔骨干组成敢死队,在广州设立秘密据点三十八处。 2月13日,黄鹤鸣烈士由新加坡乘船返回广东,为筹划广州起义积极奔走,负责制造炸弹及秘密运输等事。 4月27日起义发动后,黄鹤鸣随黄兴进攻督署,奋不顾身,遭署中伏兵狙击,中弹牺牲。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黄鹤鸣祖居至今保存完好,但没有人居住。黄鹤鸣就义后,其儿子黄增辉离开南海迁往广州,黄增辉的儿孙中有建筑工程等。 七十二位烈士的姓名直到民国八年(1919年)春才完全查出,乃在黄花冈上勒石记名。 罗家伦曾统计72烈士的身份,计留学生9位,工人12位,农人14位,侨胞28位(侨胞的统计数字与按职业统计的重叠),新闻记者3位,教员2位,还有军人14位。罗家伦认为这个统计的启示,非常重要。他认为,这是工人、农人、商人、新闻记者、教员及其他知识分子和武装同志的大结合。 72烈士中,有29位来自南洋,占人数的40%可想而知南洋在辛亥革命中是多么重要。但是广州墓园中只记下72位烈士的姓名籍贯,究竟这29位中有几位来自新马?在章开沅主编、1991年由武汉出版社出版的《辛亥革命辞典》中,提到72烈士中的劳培、李文楷、周华、余东雄、郭继枚、李炳辉、罗干、黄鹤鸣、李晚、李雁南、罗仲霍或出生新马,或于就义前在新马工作和生活。很多南洋华侨不仅拿钱资助革命,甚至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中国大陆「中央电视台」摄制了6集大型文献纪录片《辛亥革命》。摄制组穿梭、寻访历史遗迹,采访到150多位海峡两岸和日本、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英国的学者专家,找到辛亥革命志士后裔130多位。 为纪念辛亥革命百年并配合新加坡中山公园落成和晚晴园——孙中山南洋纪念馆重修后正式开放。新开放的纪念馆共设5个展厅,展出450件展品,其中有包括真迹在内的180件历史文物首次亮相。有关方面还举办了一场为期3周的大型文化活动「文化飨宴艺晚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