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mahan 澳门崔家鸿在网上发表了一篇「澳门老氏源流追溯」文章,载: http://www.zhujixiang.org/NewsView.asp?id=662,详细介绍老姓与澳门关系。 文章称,老姓,为我国的罕有姓氏。她历史悠久,古籍《山海经》内有记载,老童的父亲颛顼是五帝之一;《左传》又记「宋戴公五世孙老佐」,即战国时代始老氏始祖食邑老桃(今山东济宁北桃乡城)的故事,后来以地为姓,成为今日罕有的族群。 文章称,在作者的家乡南海沙头,老姓人口的数量却是排名第七的群体,这个来自珠玑巷的氏族,据《南海市沙头镇镇志》书内的2002年统计,老氏的人口总量超过1000人,主要分布于郎星、城区、南金、水南及北村等地区。老村位于郎星,是老氏人丁最集中的区域,因氏而名地,并且发展成为两条村,分别名叫「世老村」及「大老村」,此种双生式的氏族村庄,十分罕有,极具保护价值。 文章称,老氏由河南开封移居至南雄珠玑巷,于宋末因胡妃之乱(1273年),再迁居沙头,至今已经700多年。故此,留下不少古迹、文化传奇。明朝一代清官海瑞为《老氏族谱》写的〈琼南海刚峰先生赠序〉称,「今老氏之鼻祖古村,河南开封而迁南雄保昌珠玑里,由珠玑而迁广州南海沙头老村,其村因氏而名焉」。 文章称,(因)时代的变迁,现在存世的老氏祠堂数量,只有从前的一半,实在已经很难能可贵了。该村为首的老氏大宗祠,外观保存尚算良好,大门上楣梁木刻精美,叫后人回来看见后,有「梁归来窥画栋」的感觉。大宗祠的旁边不远处,分别有岱云老公祠、祥霞老公祠、怀南老公祠。至于七世祠及耕林祠则隐藏在村内。 文章称,根据《老氏族谱》所载,此村原名「“儒林乡”」,古时属南海鼎安都,由该名字已经知道,这里是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地方,老村内外都会找到杜学、私塾、书舍及学堂等痕迹,因为当时以宗祠作为读书的地方是很普遍的。例如,老玉成于大宗祠的循诱学塾、老竞伯于七世祠的世老文学、老伯华于艺圃祠的采知学塾及老介眉于南溪祠的禄田学塾等等。老氏大宗祠的旁边,有建于清朝的龙潮书舍即伯堂学塾,由老伯堂任教。著名的桂花书院在从前老村村口,是清代沙头学子的木人巷,凡想以科举进入仕途的考生,必须经此书院考核,不合格者便没资格上京赴考。明、清两代,老兆瑞于明朝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高中进士;其他得到举人的计有老罗古、老桂芳、老佐文等等;此外,老时骋是明代的岁贡生。 文章称,澳门三大古刹之一的「莲峰庙」内学校找到,该碑名叫「倡善社惜字会碑志」,立于光绪三年(1877年),其捐献名单内,因为留有南海的老德豹、老化鹏两位义人,故此,留下了有力的源流考证。 文章称,澳门的老氏源流,不会是佛山此一支了。而南海沙头此一支老氏,从宋末于珠玑巷迁至,有族谱可证其繁衍有据,再者,他们分支甚广,例如南海九江,《九江儒林乡志(道光) •耆英篇》(图6),亦是沙头老氏分支。此外,顺德老氏亦源于沙头。另一有力证据,见于民初《香山县志续编,卷三,氏族篇》记载,老氏始祖煜琼,由南海沙头堡老村因经商至乾隆年间移居香山平岚(在今天中山市三乡镇内),当时共有人丁共20多人。由此可见老氏分支逐步由北向南而下,在清代初年已经由沙头移居至和澳门十分接近的中山三乡。根据《澳门今日的侨运》一书记载,成立于1946年的「澳门南海沙头同乡会」是由「合善堂」的成员重新组合而成,该堂当时已经有超过100年历史,即距今超过150年的道光或更早年代。由此足证,老氏已经和沙头各氏族迁移至澳门,并且有经济能力为社会作出贡献,可见此碑刻是目前澳门南海沙头老氏的最早记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