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mahan 九江镇素有「儒林乡」之称,它源于宋元之间,是一个具有800多年历史的古商埠。这里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古物繁多,文化底蕴深厚,素有「小广州」的美誉。早在清代,九江就有社学和书院30多所,居当时南粤之首。儒学大师朱九江、烈士李卓峰和爱国华侨冯夏威皆为九江人。 佛山南海的最南端处,有一个地方汇聚了由外而来的九条河涌水源头,通连了西江,因了这九条河涌的原因,这里便称之为九江镇。九江是典型的岭南水乡,河涌众多。其中,「九曲涌」是九江镇境内、「吴家大院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自西东流的主要古河涌。由于从铁滘至三合海水道多曲弯,故称「九曲十三湾」。清代中叶统称「大涌」。「九曲十三湾」又称「九曲大涌」。 有水有河涌就必有桥,岭南水乡,因水而桥。一河两岸的生活与生态,造就了九江的桥,而九江的桥则充满了传奇的历史文化色彩。 三元桥座落南海九江镇儒林社区船栏街旁(船栏街及三元桥位置,原属上东村地域,现该地域已在儒林社区。) 该桥建于清道光年间,桥向东西,横跨九曲十三弯涌,东端接在船栏街,西端接在现九江文化中心。桥长17.67米,宽2.44米,桥面行人道宽2.1米,桥栏高0.8米,桥高2.3米。全桥以花岗岩石砌成,是壁拱式拱桥,桥孔宽5.37米。桥栏两旁中间原有石刻「三元桥」与「道光年建」的文字。。「三元桥」上落分级,级距颇宽,人行不易一步一级,因此有「就马不就人」之说。该桥建于清道光五年(1825年)阖乡创建,位于九江上东村,是南海留下不多的古石拱桥之一。1994年7月被列为「南海市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三元桥」。 附近有「腾滘涌口」四个字的石刻。 传说当年进士朱九江的女儿嫁给了顺德的清代状元梁耀枢的弟弟做妻子,有一次她回九江娘家路过三元桥遭遇劫匪,劫匪问:「轿里什么人,留下买路钱。」其答道:「进士女,状元弟妇回娘家。」劫匪闻言马上下跪,并护送其回到朱府,可见当时进士、状元的声望。 据说,九江人为鼓励读书的士子,争取连中三元而建该桥,凡是赴试的举子,都先走过桥才去考试的。 在文革期间,桥上石刻文字被判作「四旧」而被铲除,现字样痕迹尚存。1995年,旅港乡贤关志显先生捐资对该桥进行修葺。该桥整体保存完好。 桥边有南京楼,但这座楼现时实在是太残旧了,让最近实地到过现拍摄的拍友很难以接触就直接得出结论这是当年的南京楼。原来,九江的一河两岸街区是民国时期南海地区的休闲商务中心(RBD),由于这里便利的快速交通系统(BRT)——河网密布,河床宽阔,且直通珠江,因而民国时期一河两岸地区商业繁荣,酒楼、戏院、金铺和银号众多,由此当地的休闲、酒店业极其的繁荣。根据网上的资料说,一河两岸的南京楼和冠江楼是南海地区最好的酒楼。南京楼一连四层竖立在周围的新旧建筑群中,女儿墙的一些装饰已经剥落,但周围的饰纹还可以让我们去想象剥落部分的情况。但此楼给人的整体美感只是一般,此楼更多的价值更多地在于它承载的历史文化意义,因为他反映了民国九江商业的繁荣,是我们记忆当地的商业繁荣史的重要物质载体。两岸依涌而筑的商铺林立,尤其是清末和民国时期,一河两岸商业繁荣,俱往矣! 九江酒厂是九江这个儒林乡里的一个特殊标签,九江酒厂有关负责人称:「生产一盅好酒,3分原料7分水。」 九江酒厂依托西江水流平缓、水质清净的独特特点,成为极大优势。 九江是著名的侨乡,在九江镇上东村,我们看到了一组100多年前建的侨房,一栋传统的岭南大耳房,两层楼,黑色的墙壁,锅耳式的房顶,墙身看上去保存完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