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mahan 有关春秋战国宋代的青铜器,两岸的学者均有进行研究,中国大陆有北大著名学者李学勤:《论几件宋国青铜器》,《商丘师专学报》1985年第1期,收入《青铜器与古代史》。台湾学者潘琇莹,《宋国青铜器彝铭研究》(Research on Bronze Inscriptions of the State of Sung)(台南: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3年6月)。后者的论文在许多台湾的论文中均被引述。 春秋战国间已有四代宋公有青铜器发现,至今出土的春秋宋国青铜器包括有:宋公戌钟、宋平公戌(或误作成)宋公差戈、宋元公佐宋公鼎、簠、戈,宋景公(或作兜、头曼)宋公得戈、宋昭公得(或作德、特)徐楼村鼎铭的宋公貈。 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金属撞击器。通常作为一种军事或宗教建筑的附设器具,用于报时或召集人群、发布消息等。宫廷所用的钟都刻有铭文,以祈求天神保佑。宋代复古之风尤盛,宋徽宗( 1101 — 1125 )时,设置掌管音乐的机构「大晟府」,铸编钟十二套,约三百余件,至今,见于著录和流传于世的尚有十余件,其形制仿自当时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出土的春秋时宋国的宋公戌钟。《宋公戌钟》(宋平公作)。此器名为钟,实为镈。现存故宫博物院的北宋大晟蕤宾钟,通高 28 厘米、双龙形繁钮、平口,钲、篆、鼓部饰蟠虺纹。 正面钲间铭文「大晟」,背面钲间铭文「蕤宾」。音高 # f 1 。 宋公鼎。又名宋公貈鼎、亥鼎 (图片http://www.cchicc.com/photo.php?id=7526&jdfwkey=ortob2) 春秋中期 通高15.6、口径21.9厘米,重3.9公斤。 失盖,子母口,浅腹圜底,三条蹄足较矮,腹两侧设一对附耳。上腹饰蟠龙纹,下腹饰垂鳞纹,中间有一道凸棱相隔。 【铭文】宋(庄)公之孙볰亥自乍(作)会鼎,子子孙孙永(寿)用之。 「貈」字在金文中多见,前人有种种读释。者学认为此鼎无疑是宋平公的上一代共公,《左传》记他名固,《史记.宋世家》则说名瑕。 在开封博物馆,陈列有春秋宋国出土的青铜鼎。但暂时未找有关资料。 宋公簠。西周宋公簠。(图片http://www.okxyz.com/gu/10/9483-12721-19.html) 簠(fu音甫),即文献里的「胡」或「瑚」。古代食器,用来盛黍、稷、稻、梁等。长形口,口外侈,有四短足,有盖。盖与器的形状、大小相同,合上成为一器。 簠在西周时期出现,流行到战国末年,早期的簠足短,口向外侈。春秋战国的簠足变高,口不外侈,器变深。北大著名学者李学勤于1983年,应河南师范大学历史系之约,为研究生讲课,随后在豫东参观,有幸观察了商丘古城遗址,归途又在郑州看到固始侯古堆所出宋景公簠。 宋公栾戈。春秋时期兵器,全长22.3厘米,1936年安徽省寿县出土,此戈有铭文6字,为错金鸟篆体。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据陈信良的「东周戈剑兵器铭文造形研究」一文,载http://www.mebag.com/zip/halberd.pdf,文中提及两件出土的春秋宋国兵器,均是戈。 一件是春秋宋国的〈宋公栾戈〉。据介绍,该件兵器列在《集成》编号11133,1963年安徽省寿县出土。春秋宋景公,释文:「宋公(栾)之(造)戈。」此戈六字均等排列,字座间各有疏密变化,每字逢弯曲拉长笔画,都作「肥笔」( )处理,是主要的处理手法。文字的造形风格与〈宋公得戈〉除「宋」字相近外,其余皆异。 另一件是战国初期宋国的〈宋公得戈〉。据介绍,该件兵器列在《集成》编号11132,安徽省寿县出土,宋公得在位47 年,(公元前450∼404 年)释文:「宋公得之(造)戈。」(「造戈」两字于另一面)因为字形变化自然协调,故两长两短的设计排列并不呆板,如「公」字是两只鸟背对张嘴鸣叫、「得」字象鸟休憩树枝之侧形,可惜「之」字残损严重,无法得知原貌造形为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