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mahan 据「睢县网」刊登一篇题为《文史钩沉:甲骨文中的盂国》(作者马学庆)。文章介绍,在被称为中国最古老文字的甲骨文卜辞中,记载着一个古老的国度——盂。盂,乃远古至夏商周时期商丘古老的国度之一,位于今睢县西北8公里梁庄附近。史书中所载「盂方」、「于夷」、「唐盂」即指此地。 文章称:睢县在夏、商时期为两朝方国,春秋时期为宋地,以宋襄公为首的「盂之盟」六国联盟会议在此召开,宋襄公死后葬盂地襄陵。盂国还是于姓起源地之一。 在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郭沫若先生主编的共计十三册的《甲骨文合集》(中华书局1978-1982年出版)中,有多处甲骨文中出现「盂」或「盂方」的记载。 (1)乙未在盂,犬告有鹿。(《合集》27919页) (2)盂犬告鹿,其从,擒?(《合集》27921页) (3)……卜贞:旬无祸?王占曰:「弘吉」,甲辰且甲。王正(征)盂方。(《合集》36516页) (4)……贞,旬无祸?……在三月甲骨祭小甲,隹王来正(征)盂方伯炎。(《合集》36509页) 郭沫若《卜辞通纂》之六《征伐》:「所谓盂方者,乃殷东方之国也。……地在河南睢县。」《河南通史》第一卷第六章第三节《商代河南诸国》:「盂国:即卜辞中的盂方,为商的东部方国。」 甲骨文中记载的盂方,在远古时期被称作盂夷。《竹书纪年》记载:「(后相)七年,于夷来宾。」(《后汉书•东夷传》注或《通鉴外纪》卷二有录)杨树达《积微居甲文说》云:「于夷即卜辞之盂方。」(卷下页44) 著名历史学家李绍连在《中原诸侯国与商廷的关系》一文中考证,除「商前期王畿附近的诸侯国和方国。而离王都较远的地区,还有更多的诸侯国。其中有地望可考的主要有应国、杞国、盂国、息国、温国等。」盂国作为东夷民族建立的国家之一,在夏、商时期是以伯国(盂为伯爵国)诸侯方国存在的。 盂方在武丁时期曾归附于商,后又背叛,受到商王的多次征伐。帝乙九年(前1093年)二月,商王得知夷方欲大举攻商,乃率军出征夷方,因中途遭盂方(今河南睢县附近)军截击而回师。帝乙十年(前1092年)二月,商王率诸侯大军伐讨孟方。《甲骨文合集》中关于「余其从多田于多伯征盂方伯炎」、「王来征盂方伯炎」的卜辞记载了帝乙将征伐盂方,出征前告于上下神只,祈求平安无祸。此次征伐,商胜,盂方伯炎投降。帝乙、帝辛攻东夷之战,使商朝国力大损,加速了商的灭亡,故有「纣克东夷而陨其身」(《左传•昭公十一年》)之说。 商王在征伐盂方后,帝乙封其子为盂侯。在诸侯的国境内,商王是可以随时去田猎的。盂国风景秀美,适合游玩打猎,因此,盂国成了当时皇室、大臣经常光顾的地方。于是就有了《甲骨文合集》中的记载:「乙未在盂,犬告有鹿」、「盂犬告鹿,其从,擒?」。盂,即盂国。商代的田猎,不单纯是游乐,同时带有军事练兵性质。 春秋时期,盂成为宋国的西部屏障。公元前639年,多国盂之盟会在此召开。《左传•僖二十一年》:「诸侯会宋公,盟于盂。」 宋襄公十二年(前639年)春,为成就霸业,宋襄公发起鹿上(今安徽阜阳南)之盟。会上发出公告,邀请各国国君参加即将在盂(今河南睢县)召开的盟会,同时约定任何人都不准带兵车,因为这是和平、友好的「衣裳之会」。 是年秋,宋襄公前去盂城会盟前,公子目夷提醒他楚国并不是一个守信用的国家,建议宋襄公率领军队前去赴会,或者让军队前进到会址附近以防意外,结果遭到宋襄公的严词拒绝。目夷又建议,由他带领百辆战车,在会盟场地附近埋伏,以防万一。宋襄公亦不纳。为防止目夷秘密带兵前往,宋襄公要求他跟随在自己身边,不让离开。 到达盂城,宋襄公与楚成王及陈、蔡、许、曹、郑等国国君相见。会上,楚成王因争盟主之位与宋襄公翻脸。只见楚国大臣成得臣与随楚成王而来、打扮成家仆和侍者的人纷纷脱去外衣,原来个个都是内穿铠甲手持刺刃的兵士。他们往台上冲来,吓得诸侯四散而逃。亲楚的郑文公适时倡议敦请楚成王登坛主盟,于是楚成王手持牛耳,主持了诸侯盟会。楚成王令楚兵把宋襄王拘押起来,然后指挥五百乘大军浩浩荡荡杀奔宋国。幸亏宋国大臣早有防备,团结民众,坚守城池,使楚成王灭宋地阴谋未能得逞。楚成王把宋襄公拖到楚国的车上,带他回楚国去了。后来,直到过了几个月,在齐国和鲁国的求情调解下,楚成王觉得抓了宋襄公也没什么用,才把宋襄公放归回国。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中写到诸侯各国听任楚国主盟为所欲为而宋襄公败事受辱的史实时,附了一首诗:「从来兔死自狐悲,被劫何人劫是谁?用夏媚夷全不耻,还夸释宋得便宜。」
该帖子被chinesemahan在2012-12-23 21:30:12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