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mahan 中国人是筷子的发明人,是主要的使用者。筷子古称箸,一种由中国汉族发明的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进食工具。筷子古名「箸」,「箸者,助也」,也就是帮助吃饭的工具。《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已出现象牙精工制造的筷子,也就是说,中国有史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 考古发现,最早的筷子是商代的铜筷子。商代以前先民用什么吃饭呢?黄河流域的新石器遗址中发现了7,000年前人们吃饭的骨匕,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中也有古匕的发现。所谓「匕」类似现今的餐匙,只是稍浅一些,用它吃饭喝粥是非常方便的。勺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以前。 考古发现显示:筷子的起源当在6000到5500年前。证据是江苏高邮龙虬庄附近的一个新石器时代遗址,里头有四十二件出于墓葬的骨制筷子。 中国民间关于筷子的传说也不少,有大禹治水时为节约时间以树枝捞取热食而发明筷子的传说。一说是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发明丝竹筷。一说是妲己为讨纣王欢心而发明用玉簪作筷。 据《文物》1980年8期记载:「安徽贵池里山徽家冲窖藏出土,青铜箸一双。由于岁月的腐蚀两支铜箸长短不齐,但相差无几,平均为20公分,经考证为春秋晚期之物。」 汉代出土的筷子有多次,例如湖北云梦大坟头,出土了西汉竹箸16支。甘肃酒泉夏河青出土了东汉铜箸一双。西汉出土筷箸较多,长沙仰天湖,湖北江陵凤凰山等地也有铜箸竹箸出土。 湖南长沙一号汉墓现场的黑白照片(那时尚无彩照)。照片中为一漆案,案上放有漆盘、耳杯、酒卮等,而竹箸即斜放在耳杯上。这双2100多年前的西汉圆箸实物,现藏于湖南博物馆,可谓弥足珍贵。四川出土的东汉画像砖《宴饮图》中也出现了箸,三位席地而坐的饮宴者,左边一位手中托碗,碗中插有箸,而在另二位面前的低案上也放有箸两双,由此可知汉代使用箸者已较为普通。 不过在考古中,现在的资料中,很少发现有三国、晋代和南北朝的筷箸出土。 隋代长安李静训墓出土一双银箸,迄今为止是中国考古发现最早的银箸。中国古代名医陈藏器说:「铜器上汗有毒,令人发恶疮内疽」。事实证明,铜氧化就会产生铜腥气,铁氧化锈迹斑斑,都难以进餐,故铁箸铜箸渐渐为银箸所替代。 唐代当年常举行盛大饮宴,在敦煌473窟的壁画《宴饮图》显示:凉亭中长桌两边男左女右坐着四男五女,仅从女方一面来看,人人面前皆放有筷子和匙。还有一幅西安出土的唐代墓室壁画《野宴图》,赴宴者人更多,坐立者十九人还有侍女两名,餐桌上放满了耳杯盘盏之类,可以明显的看到一双双横放的筷子。 宋辽夏元也有不少筷子出土,质地多为银制和铜铸。若与唐代相比,相对较短,约在25公分左右,最短者仅15公分。根据现在材料看,没超过20公分以上者。 江西鄱阳东湖出土的两双北宋银筷子,长23公分,筷子上部有了新突破,改圆柱形为六棱形,其下端还是细圆柱形。 在四川阆中丝绸厂出土的南末铜筷子数量之多大大出乎意外,竟有244支,也就是122双,这批铜筷子粗粗细细不一,直径0.3—0.6公分,筷子长25公分,器形首粗足细,中部有弦纹。辽宁辽阳三道壕出土的金代铜筷子1双,长26.8公分,上部为六棱形,筷子身有竹节纹饰。到了元代,筷子形又有新的变化,安徽合肥孔庙出土的110根银筷子,首部呈八角形,长度为26.5公分。 到了明代,筷子的发展特别明显的一点,首方足圆。北京定陵为明代神宗朱翊钧的陵墓,在1956年发掘的地宫中,除了出土有宝石金钗、金壶、金爵、金冠、金匙、筷子瓶架等,瓶架上还插有乌木镶金筷子。笔者曾慕名参观定陵,欣赏了陈列的明神宗陪葬品两双乌木镶金筷子,此御筷子也是首方足圆,不过四楞筷子顶端镶有方金帽。经专家研究,方首圆足款式为明代筷子的流行样式。 据1980年为7期《文物》载,四川珙县洛表公社的悬棺内,清理出一支明代红漆竹筷子,筷子长28公分,首方足圆,四楞上部刻有「江山口高曰月口长五子口阿旦休」草书体十四字,其中三字腐蚀难以辨认,由此可以说明,有了方筷子也有了筷子上诗词。 筷子大约是在晋代传入新疆地区的。筷子也是维吾尔族群众最喜欢的餐具之一,称为「屈卡」。1959年新疆考古人员在民丰县尼雅遗址发现了汉晋时期的七根筷子,粗细基本均匀,表面光滑,粗0.3厘米至0.5厘米,长19.6厘米至23.7厘米。考古人员在一个清代新疆墓葬里发现了一双黑色的筷子,与现在使用的筷子没有什么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