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老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老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明代任兵部职方司员外郎的南海佛山人梁焯 已阅:1637 / 回复:0(楼主)

chinesemahan

梁焯(1483—1619),南海佛山冈头村(后称石角村)人。其先祖世居南雄珠玑巷,南宋时始迁祖梁诏定居南海西雍村(今属顺德)。梁诏五世孙梁接娶了宋理宗之妹为妻,后郡主赵氏次子梁熹迁居佛山冈头,而成为冈头梁氏开村祖,故冈头梁氏被后世称为「郡马梁」。宣德四年倡修佛山祖庙的梁文慧就是郡马梁的九世孙,梁焯则是第十三代传人。

梁焯自小接受传统的道德思想教育。正德四年(1509年)广州知府曹琚挑选所属优秀人才16人与其儿子曹以方等集中在光孝寺学习,梁焯即列其中,同学中还有后来成为礼部尚书的同乡人霍韬等。正德八年,梁焯中举,翌年连捷进士,官历礼部清吏司主事,兵部职方司员外郎。

梁焯为官,忠直行事,不畏艰险。正德十三年(1518年),梁焯主事提督四夷馆。四夷馆,明朝为培养外交翻译人员,设立四夷馆,专门负责四夷往来社会的翻译,并在此教习诸蕃语言文字。四夷馆鞑靼馆是教习蒙古语言文字,培养与北元、女真各部交涉事务中的翻译人材。据《明史•职官三》卷记载:「提督四夷馆,少卿一人(正四品)掌译书之事。自永乐五年,外国朝贡,特设蒙古、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缅甸八馆置译字生、通事、通译语言文字、正德中,增设八百馆。万历中,又增设暹罗馆。」

供职于四夷馆的多为纨绮子弟,贪利惘纪,与「夷人」暗中勾结,出卖国家利益以饱私囊。梁焯在此任的近三年中,整顿内部纪律,大倡廉政之风。梁焯行事刚正,作风严谨,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奸臣江彬就因此一直刁难加害他。

江彬,明朝边将,北直隶宣府(今河北宣化)人。曾随军与鞑靼作战,善察言观色,后来成为明武宗的义子,赐姓朱,封为宣府、大同、辽东、延绥四镇的统帅,返京后任锦衣卫指挥使。正德十三年(1518年)封平虏伯。明武宗建立豹房,江彬为皇帝物色民间美女,充斥其中,供皇帝淫乐之用。又在武宗面前赞扬马昂之妹美若天仙,又娴熟骑射,能歌善舞。武宗不顾她已有身孕,命她进入豹房。正德十五年,武宗在江苏淮安取乐时落水染病。正德十六年三月武宗去世。皇太后降旨逮捕江彬,不久江彬被抄家处死,家有黄金70柜,白金2200百柜。

江彬与梁焯不和起因之一缘于1521年(明正德16年)1月,葡国人皮莱资抵达北京。皮莱资到北京后,又到处拉关系,行贿,并让自己的翻译火者亚三勾结大宦官江彬。火者亚三教正德皇帝学习葡萄牙语取乐,可以经常接触到皇帝,但他依仗皇帝及江彬的庇护经常对官员无礼冒犯。主管外国进贡等事宜的四夷馆主客主事梁焯对不按规矩行礼的火者亚三施以杖刑,江彬得知后大骂梁焯,并向正德皇帝告状。但朝中憎恶江彬及火者亚三品行的人很多,又有朝中重臣帮梁焯求情,因此正德皇帝并未治梁焯的罪。而在广东的葡人也因皮莱资进京而开始更加肆无忌惮。

正德十三年(1518年),梁焯在江西遇见时任都察院右签都御史的王阳明巡抚赣南,设坛讲学,传扬「心学」理论。梁焯停舟听讲,相见恨晚,成为王阳明理学的忠实追随者。

梁焯辞官归里后,联合佛山与顺德西雍宗人,重修历世祖坟,并于嘉靖四年(1525年)创建「郡马梁大宗祠」,其堂额匾《永思堂》即为王阳明所书。《佛山忠义乡志》记载:「郡马梁大宗祠,明嘉靖巡抚李岳为宋郡马梁节立,王守仁题永思堂额。」同时,梁焯与其子梁冕在祠堂前卜地建敕书厅、添置大宗尝田,光大了梁氏宗门。地方官员对梁焯十分敬仰,嘉靖、隆庆两朝屡旌其门。万历六年(1579年),佛山堡乡贤呈请广东府入祀乡贤祠得到批准,入祠致祭。 可见,梁焯不但个人在佛山享有很高的声望,而且使郡马梁氏在佛山的地位得到很大提高,使郡马梁成为佛山的名门望族。

郡马梁大宗祠于1972年改建为佛山第十中学,现在已无宗祠痕迹,当年整体迁移到祖庙内的「褒宠」牌坊依然仍然巍然挺立,见证着佛山郡马梁族昔日的辉煌。现时佛山祖庙西墙院落中有一座精致的石牌坊,正面刻有「褒宠」两个大字,故被人称为「褒宠牌坊」,是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朝廷为褒奖兵部职方司员外郎梁焯而建。1994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佛山祖庙》一书,认为「褒宠」牌坊上所刻敕书为皇帝朱厚照对梁焯的嘉奖,「褒宠」二字为朱厚照手书。


作者:chinesemahan (2013/5/26 20:45:42)   回复此贴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43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43)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老氏论坛  执行时间:1,940.4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老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