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mahan 李待问( 1582-1642 ),佛山李族第十世后裔。明代新兴士绅集团之翘楚,襄力佛山乡事第一人。李待问,字葵孺,号献衷。李待问的先辈由北方陇西郡迁居广东南雄珠玑巷,至元代初年又全族移居佛山镇栅下把信地取名陇西里,李氏家族传至李待问为10世。父亲李畅曾为嘉禾县官,万历十年(1582)李待问出生时已离开人世,靠母亲陈氏在突歧铺的高巷(今禅城区),以做针黹度日。 李待问作为佛山籍第一个官至尚书的仕宦,也是一个这样的「孔老夫子」。他生父李畅八十岁时纳陈氏婢女为妾,待问为陈氏婢女所生。李畅(李待问之父)便将平日心爱的象牙骨雕刻的苏扇取来,在上面题诗一首:「八十岁老翁,临老入花丛,生男李待问,生女唤娇容。」写毕将扇赠与陈氏婢女,作为她日后正名份的物证。等于说,李待问之父已经声明,陈氏婢女所生之无论子女,均是我的亲生骨肉。 明万历年进士,李待问大器晚成,56岁仍出任户部尚书,晚年上奏28次才得告病还乡,专致家乡公益事业。如修建通广州的大路、重修通济桥等,最具历史影响的是扩建祖庙,捐建灵应祠,命名紫霄宫等一系列工程,使祖庙成为广东之最、众庙之首。 李待问中万历癸卯(1603 年)举人,次年联捷成进士。官职逐步递升,直至官授户部尚书,成为佛山籍第一个官至尚书的仕宦,也成为明代以来佛山籍进士加京官的三人之一(另两人为梁焯、冼桂奇)。 李待问为官,不攀权贵,曾为民请命免杂响、练响,减「辽响」,修堤堰,救灾民以及整顿漕运。皇帝在御札中称他为「计臣」,多次颁诏赐座面见。到了晚年,李待问上奏章28次告病假才得到恩准,在南归途中仍亲自书写免练饷的奏章:「现在朝廷需要饷银甚急,而我对国家实际上并无丝毫好处。在外,肥了贪官污吏的私囊,在内贪钱的宦官视为生财之道。这样下去,好比一间大厦,房间已经燃烧起来,没有了可以令人安全的厅堂。我不知道怎样才罢……。」(见《佛山忠义乡志》) 李待问成进士后,在家乡修宗祠,置书田,编族谱,努力整合李氏家族,使李氏家族在佛山的地位迅速上升,成为佛山的名门望族。 据佛山史志的记载中,从万历末年起,至崇祯末年,举凡经济方面的平公秤,破垄断;政治方面的设立自治机构「嘉会堂」;军事方面的设立「忠义营」。 崇祯十四年(1641),当时已是户部尚书的李待问斥资大修灵应祠,把佛山人供奉真武神像的祖庙正殿命名为「紫霄宫」。灵应祠山门对联: 凤形涌出三尊地, 龙势生成一洞天。 就是此时李待问所题。李待问还带领李氏家族出资出力,进行大规模的修建门楼、改建鼓楼、改塑神像和修复照壁等扩建工程,完工后佛山祖庙的规模成为广东之最,众庙之首。为了供奉北帝的香油得到长期保证,他还组织了「长明灯会」。 文化方面的创建文昌书院。 崇祯十五年(1642),李待问在佛山明心铺创建文昌书院。这是佛山最早建立的也是明代佛山镇唯一的书院,给佛山镇不太宽裕的家庭送子弟入学创造了条件。因此而读上书的学子,无不感佩他的功德。 修筑道路。崇祯七年(1634),李待问与同乡人士庞景忠捐资修建通往省城的大路羊城古道。该路“由城西渡海南岸,经盐步、佛山、黄鼎(今罗村)、西樵、九江诸乡落,通顺德、新会、三水、香山诸邑,长200里。 在慈善公益方面的修桥、筑路、赈灾等等,无不与李待问的名字相联系,有这样的说法,那里有公益大事,哪里就有李待问的参与和贡献在佛山史志的记载中,从万历末年至崇祯末年,举凡经济、政治、军事、慈善等方面,李待问本人对佛山乡事的关心,超过了前代任何一位功名人物。 有研究者认为,「李待问新兴士绅集团所建立的一整套城市运作制度,不仅使佛山在明末整合成一个生齿日繁,四方之舟日以辐辏'的生气勃勃的【大都会】,而且对以后佛山城市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崇祯十五年(1642),李待问被恩准告假回家未及一年就去世,享年60岁。朝廷赐给「忠定」谥号,追赠其父亲尚书衔。 李侍问博文强记,读书必做笔记,尤其注意搜集整理地方史料,所以有关著述很多。大司农李忠定很器重他,乡人称赞他为李家的才杰。他主持编修的《佛山忠义乡志》,成书于康熙五年(1666年)。这是佛山第一部地方志。该书的序言是由同乡先辈霍得之所写,校阅工作由他的儿子象漉、象锦、象镗及门徒梁昌等完成。乡志所记每一件事,力求做到详尽、准确。这部康熙年间成书的《佛山忠义乡志》,俗称「李志」。可惜此书在「吴志」、「冼志」成书之前已经散失。道光《佛山忠义乡志》的凡例里说:「李志日久无存」,现保存下来的只有李志的一篇小引、一篇序文。序文提到「其志书……分列十卷,首舆地庙图,次岁时风俗,而以人物传终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