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mahan 梁发故居位于佛山市高明区荷城街道西梁村,经修葺一新,现已向游人开放。 高明区西梁村的梁发故居,木葱水秀。难得祠堂前沙涌的水还是相当的清澈,200年前,15岁梁发就是从这里划开碧波撑船到广州谋发展的,进而走向世界的。 新建的梁发故居才完工不久,约80多平方米左右吧。以前的古屋早就被洪水冲垮了,高明人就按当年的模样给他重建了一座青砖黛瓦的“新故居”,还千辛万苦地找来真正是清代家私。 梁发故居后山林木繁茂,是梁发童年的天堂和后来逃避清兵追捕避难所。3棵遮天蔽日的300岁老榕树可能还记得,梁发小时候在榕树下看书、和小伙玩耍、摘榕树的浆果吃。 西梁村近90高龄的梁灿洪老人是目前西梁村唯一健在的对梁发有记忆的人。他小时候就听村里老人说,只要听到梁发在家的消息,清政府的差役就到村里来抓人,梁发家的鸡鸭猪牛都被捉走,村里许多人也被连累,闹得很不安宁,那时候村里人都不欢迎他回来。老人还说,村里老一辈曾传说,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起义前对梁发深为敬佩,专程赶到西梁村前来拜会,两人便于村后小山上的榕树林里坐而论道,相谈甚欢。 梁灿洪老人还曾在高明牧师李金为1928年创办的梁发学堂念过书,并在三洲教堂里受过洗。据他回忆,学堂是在梁发办学失败的地方新建的,学校内当时有百余名学生,教堂牧师兼学校老师就是李金为。他常常领着学生背诵一首由他写的纪念梁发先贤的诗歌:「春蚕吐尽口中丝,功炳流芳二百年。南洋踏遍不停口,为教灵魂学圣篇。谆谆教诲得人敬,博爱人类示教鞭。」 梁发,1788年(乾隆53年)出生在高明三洲西梁村(现荷城街道)一农民家庭。梁发故居幼年在村塾读书,15岁由于生活所迫到广州做印刷版工人。由于雕刻基督教书籍与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结识,后成为基督教第一位中国传教士,此后40多年做了许多文化、卫生、科学、教育等开创性工作,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很大贡献。 1816年的11月3日,梁发由米怜受洗,正式成为一名基督徒,时年37岁。 1832年,梁发编印了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劝世良言》。该书浅显易懂,流传甚广,影响很大。1837年洪秀全到广州应试时得到此书。后来对他创立上帝会、与太平天国革命起到了十分重要作用。学术界中有这样的说法:「研究中国近代史离不开太平天国和洪秀全,研究洪秀全就离不开研究梁发著作。」梁发一生中,主要作品:《救世录撮要略解》、《熟学圣理略论》、《真道问答浅解》、《圣书日课初学便用》、《劝世良言》、《祈祷文赞神诗》、《灵魂篇》、《真道寻源》。 梁发是中国近代第一位报人。1815年,梁发作为传教士米怜的重要助手在马六甲参与创办了《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向人们宣传教义、科学知识和世界各国情况(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张中文报刊,在中国新闻史上具有开天辟地的意义)。梁发身兼刻版和撰稿人二职。 1855年梁发死后葬于今海珠区凤凰岗。 历史上,唯一对他着书立传的是英国传教士麦沾恩,他曾借助在广州传教之便,搜集梁发材料,写了一本《梁发传》,并于1930年在广州出版。 高明广播电台退休在家的谢月英无偿承担起了筹建梁发纪念馆、梁发纪念学校的资料搜集工作。她四处奔走联络那些对梁发感兴趣的人,凝聚更大的力量发掘梁发的历史价值。在她的努力下,联系到了侨居美国的梁发曾外孙女许汉光博士、作家乐拓、省教育学院的黎尚健教授。作家乐拓与谢月英合着的《高明史志——梁发专辑》已经出版。对这三年来的工作,梁桂初和谢月英都感觉到比较难。现在,对梁发历史资料的搜集已经完成,他们正考虑的是如何进行宣传和筹集资金。 在荷城区政府和梁发曾外孙女许汉光博士的支持下,于2004年在梁发故居的旧址上复建了故居。深藏在一般民宅中的梁发故居显得有点不起眼,就正如梁发忠于上帝默默传教的性格一样。由于资金匮乏,人们对他的评论褒贬不一,因此梁发纪念馆及纪念学校的筹建未能按照原计划实施。所幸的是,高明已经意识到文化名人的重要性,并专门举办了一场「纪念梁发逝世150周年」大型图片展。现在,梁发在中国历史上已经有了最公允的评论,但对宣传这位名人来说,最匮乏的就是资金和人力。 梁发故居地址:佛山市区荷城街道西梁村 电话:0757-88883320 该帖子被chinesemahan在2013-6-1 10:14:17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