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mahan 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任藏室史。他博学多才,孔子曾多次向老子问礼,对老子的评价是「犹龙」。 老子晚年驾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余言八十一章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或《老子》、《老子五千文》)。相传老子在此关点化了函谷关总兵尹喜。 后一路西行至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在此驻足,并结草为楼修行说经。周至县(旧称盩厔或盩庢,1964年改称「周至」)位于陕西关中地区,南依秦岭,北濒渭水,是西安市辖县。盩厔,山水盘曲之意。周至史称「金盩厔」。汉唐时周至为京畿重地,归朝廷直接管辖。 沿传至今世称楼观台,史称道教发源地。楼观台留存有不少珍贵的碑刻,如唐代欧阳询撰书《大唐宗圣观记碑》、载隶书《灵应颂》、苏灵芝行书《唐老君显见碑》、员半千隶书《唐宗圣观主尹文操碑》,宋米芾行书《第一山》、苏轼行书《游楼观台题字》;元赵孟瞓隶书「“上善池”」碑等。当然,最有名的还是高文举所书《道德经》碑两通。其字体介于石鼓文和大篆之间,书法劲力苍古,风格绚丽,近看是字,远看如花,字字珠玑,如梅花初放,被后人誉为「梅花篆字碑」。两通碑侧各有七个冷僻的字,为一般《字典》所不载,据称为老君十四字养生诀,其意为「玉炉烧炼延年药,正道行修益气丹」。 司马迁的《史记》是这样对老子之死做描述是:「老子西出函谷,不知所终。」 传统说,老子去世后葬于距此8公里的西楼观,现存老子墓。中华老子网载《老子故里论老子丛书——探源卷》称: 老子生于公元前571年,于公元前481年左右入关到楼观,约公元前411年(或者公元前371年)逝世于大陵山,葬于(大陵山)吾老洞是比较可信的。 大陵山海拔730米,顶有天然石洞,洞口高2.40米,深不可测。「吾老洞」被认为是老子晚年生活、着经、羽化之地,石洞宽8尺,高丈余,深不可测,世传内藏石函,函内有老子头盖骨,多年来探险者甚多,均为洞中阴风所阻。明万历四年《重修吾老洞碑》,碑额有「终南福地」四字,洞额嵌汉白玉匾,上镌「吾老洞」三字,洞内东侧有「藏丹神洞」石刻,洞内供奉明代老子石像一尊。 吾老洞之后,其文物虽然代有损坏,现在存世的尚有碑石、石雕、古建筑,以及有待于考古发掘的大量丰富的文化堆积层,至今仍有碑石12块,明代石雕像3座。现有古今建筑50余间,其中碑石元代1块,明代2块,清代9块。明代状元康海和清代状元毕沅题写的碑石尤为珍贵。 据王通《老子墓葬地点之秘被揭开》一文称:现时流下关于老子墓的数据有五处,包括有: 资料一、古墓中出土的古石板书中记载「老子安土之寿安山、九星八光之地,四龙文字之开先」。寿安山是指河南洛阳的洛宁县城东边5公里的余庄镇村后面的山。 资料二、古竹书《老子葬其造》中载:「老子葬寿鞍(同「安」)山,其周所四龙围绕,五更有动景,波音造声彻天,x定于中原南天门对照北之山下。于传古:一闻全权谨则郡长之处,宇淤世相尔;一书系洛之书,源远流长;一之名朝,五千古都,九朝落下,水载人间,灵心之锆之铭,垂体不变,速轨童年。」 资料三、唐《博世澜言》中载:「老子葬于佣(同「永」)宁寿安山,当有三道佛地交会,清葬四龙扶位之穴…… 龙吸干喉,坐温浮泉。」永宁是现在的河南洛宁县。 资料四、北宋林灵素《水镜相术论》前言中载:「老君者李耳,卒葬于永宁之寿安山」。 资料五、清何玉停《水镜相法•后志》载:「(老子)……终解八斗,留有南龙沟、北龙沟前后四沟之古所」。 王通综合认为,洛宁的祖师墓,就是老子墓。 2013年3月20日,第二届西安楼观•中国老子文化节在陕西周至楼观台开幕,至5月1日结束。与2012年的首届老子文化节相比,第二届老子文化节规模更大,活动内容也更加丰富。开幕当天举行了楼观千年古庙会开幕式、老子公祭典礼、「大道西行」重走东方先哲出关路以及首届关中鼓王大赛等活动。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的楼观台,是中国著名的道教胜迹,古迹主要有老子说经台、尹喜观星楼、秦始皇清庙、汉武帝望仙宫、大秦寺塔以及炼丹炉、吕祖洞、上善池等60余处。 |